-
怀庆这个名称的由来与怀庆府的历史背景有关。怀庆府,古称怀庆路,是元、明、清三朝时期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一带。怀庆这个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怀远之地:怀庆府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认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可以抵御外敌,保障国家安全,因此将其称为“怀远之地”。
2. 怀柔政策:怀庆府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在此实施怀柔政策,以安抚民心,促进地方稳定。因此,怀庆府得名于这种怀柔政策。
3. 怀庆文化:怀庆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曾是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怀庆书院”所在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求学。怀庆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地理环境:怀庆府地处太行山南麓,地势险要,气候宜人。这里的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古人将这里称为“怀庆”,寓意着这片土地富饶、安宁。
综上所述,怀庆这个名称的由来与怀庆府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文化底蕴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它既体现了古人对于这片土地举报 -
关于焦作古称怀庆的说法,需要澄清几点。一是怀庆之称源起元朝,是蒙古人占领中原后给我们起的名字,至今不足千年。元称怀庆路,明清沿用怀庆一说,称怀庆府,民国取缔怀庆之称,此间路、府驻地均在今沁阳,管辖范围大致在今焦作市所辖区域另含济源市;二是怀庆二字应拆开理解,才能反映焦作古称的历史演进。据史载,焦作这一带“夏属冀州,春秋置怀县",这个怀县在武陟沁南及县西一带,县府应在武陟沁河南边的土城村(有遗址考证)。在同一时期,并存有古温国(温县)、野王城(沁阳)等。所以怀庆之怀,源于武陟。而庆字,也许是元朝皇帝信手拈来,以合喜庆之意,可以理解为蒙古人拿下中原后弹冠相“庆",从狭隘的民族观上讲,蒙古人之庆实为我大汉民族之悲之痛之苦之难,今人不应该念念不忘,以此为荣。三是“怀"才是今天焦作人应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自信所在。自春秋设置怀县以后,武陟这一带沿用了怀县、怀、怀州之称达数百年,直到秦汉。公元前202年左右,西汉王朝在怀县设立河内郡,统西至济源,北达安阳,共18县数百里,历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共467年,在西晋建朝的第二年公元265年将河内郡迁入野王城(沁阳),结束了怀县(武陟)467年的郡治历史,但怀字没随郡迁,而今武陟之称启始于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如此算来,自春秋(起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596年,今武陟县有1366年被称为怀或怀县、怀州。四是关于焦作对怀的继承。焦作本是古修武县辖一村,英人上世纪初在此开挖煤矿逐步知名,后迅速发展为矿区及焦作市。1980年代中后期,原新乡地区分家,西片7个县分给焦作代管,所以焦作继承了古代怀地。现称焦作为怀,实至名归。五是关于焦作这块地方与怀及河内之称。今焦作这块地方实属宝地,其美其妙多如繁星,此不多絮,单说地貌。黄河在小浪底出群山,南邙山北太行,邙山脚下是河道,太行与黄河之间是宽约4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一条平川,亦称怀川、怀川大地。此地东西狭长,北靠太行,南有河绕,山是父亲的胸堂,水是母亲的臂弯,如怀如抱。古称此地为怀,也称为河内(相较河西、河东,称三河),极具浪漫,富有情怀。
举报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