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远益清36
				 
				1959年,河南一钢铁厂女工无意间得知了男友的真实身份,她大吃一惊,遂提出分手,其男连忙解释道:我就是我,周总理是我大伯又如何!
1959年初冬,河南焦作九里山钢铁厂的生产热火朝天。
来自北京的年轻工人周荣庆在“三八”炼钢炉组干活,平日里踏实肯干,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他和同样积极工作的女工晋菊清在工作中产生了感情,两人情投意合,准备携手走过人生长路。
晋菊清只觉得周荣庆是从北京来的普通工人,对他背后的家世一无所知。
事情很快有了变化。晋菊清偶然间从工友口中得到一个让她震惊万分的消息:自己真心相待的男友,竟然是备受人民爱戴的周总理的亲侄子。
这突如其来的真相让晋菊清措手不及,内心既慌乱又顾虑重重。她立刻找到周荣庆当面询问。
面对她的质问,周荣庆没有隐瞒,承认了这个事实。
晋菊清觉得自己只是普通农家出身,与这样的家庭门第相差太远,一时间心头打鼓,脱口而出要分手。
周荣庆听了又急又诚恳,赶紧表明心迹,说总理是大伯又怎样,我就是我本人,靠劳动吃饭的工人。
为了让晋菊清打消顾虑,周荣庆带着她见了自己的母亲王兰芳。
王兰芳是位深明大义的老人,对未来的儿媳道出了实情。
原来当初离开北京来河南工作时,周总理就反复叮嘱过他们,要自己脚踏实地地走自己的路,千万不能以国家领导人的亲属自居。
这番话像定心丸,让晋菊清回想起了周荣庆平日里确实毫无架子,和大家一样挥汗干活,心中那份疑虑自然就散了。这真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缘分到了,挡都挡不住。
误会冰释,两人的婚事很快提上了日程,定在1959年5月10日成亲。
消息传回北京,日理万机的周总理知道侄子和一位农家姑娘真心结合,非常欣慰,直言道好,说劳动之家是真正的光荣。
总理夫妇特地给新人寄去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贺信,邓颖超同志还随信附上了一份实在的贺礼:一床烙花毛巾被、一对鸳鸯枕头和一条厚实的纯毛毯。
这份来自长辈的祝福,让远在河南的小夫妻俩倍感温暖和感动。
婚后小两口的日子平平淡淡却也和和美美,不久后接连添了三个孩子。
家里住房很窄巴,十来平米住好几口人,生活处处都有难处。
但他们谨记伯父的教诲,遇到问题首先想着自己解决,几乎从不轻易向在北京的总理开口求助。
日子长了,王兰芳老人的身体出了大问题,看病要花钱,这是家里实在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一家人不得已陪着老人去到北京治病。
周总理知道后,二话不说从自己每月四百块的工资里拿出了五十元,专门支付嫂子的医药费。
但是总理把钱分得很明白,这钱只能用在王兰芳看病上,其他人不能用一分一毫。
那时候五十块钱不是小数目,总理家里日子也紧巴巴的。
侄儿侄媳心里跟明镜似的,伯父这样做,就是要他们学会靠自己的双手,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临回河南前,总理心疼小辈,又送了他们不少衣服鞋袜,连自己手上戴的那块手表也摘了下来送给了周荣庆。
周荣庆一家牢牢记着伯父的话,无论风里雨里,坚持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做事,依靠双手养家糊口。
转眼到了1976年,1月8日,一个举国同悲的消息传来。
周荣庆一家从邓颖超同志发来的电报中得知了周总理不幸病逝的噩耗。
电报里写得清楚明白,传达了总理生前的郑重嘱托:各地的亲属务必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必到北京来奔丧。
一家人捧着电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
晋菊清当时心里难受得紧,怎么也想去送伯父最后一程。
周荣庆强忍着巨大的悲痛,站在门口拦住了她,哽咽着说既然是总理生前定下的事,咱就得听他的话。
最终,全家人强忍万分哀痛,默默坚守在河南的岗位上,以这种方式践行着总理最后的安排。
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相继去世后,作为至亲,周荣庆一家分到了九件遗物,多是总理生前穿过的几件旧衣服、用过的枕套枕芯,还有一枚他常佩戴在胸前的“为人民服务”徽章。
这些物品份量太沉重,承载着总理一生的品格。周家觉得与其自己珍藏,不如让更多人看到。
于是,他们捐出了大部分遗物,让它们回到了总理出生地淮安的周恩来故居里永久保存,供后人瞻仰。这正应了那句老话,虎父无犬子,总理的风骨,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后辈的血脉里。
斗转星移,当年钢铁厂的青年男女如今已步入人生晚年。他们的子女继承了低调务实的家风,像所有普通人一样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
周荣庆长子周志勇,深受家族精神的熏陶,常年醉心于收藏和研究与中国近现代革命历程相关的实物史料。
他并不讳言自己特殊的身世背景,反而视之为一种鞭策和责任,默默以这种方式延续着祖辈的荣光。#MCN微伙伴计划#  
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报:《周荣庆之子追忆伯父周恩来:总理亲属从未享特权》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周恩来家风:任何时候都要做普通劳动者》
河南焦作档案馆藏地方人物口述史料:《晋菊清回忆录》

